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一份沉甸甸、实打实的民生成绩单:2024年8月,由中原农险承办的河南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下简称“河南道路救助基金”)垫付资金总量达20.05亿元,救助超过4万人次,服务网点全面覆盖河南省各县(市、区),道路救助基金垫付规模与救助人次均居全国前列。
立足省情 创新救助基金河南实践
遭遇交通事故,肇事车辆逃逸,或者肇事方及受害者无力承担抢救费用……许多家庭在无情的交通事故意外发生时,面临高额的医疗费用,常常会陷入手足无措的困境,往往会致使伤者错失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因伤致残,因伤致亡。此时,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及时垫付的相关费用,常常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救命钱”。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确定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是党和政府对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的一项关爱政策,也是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一环。这项救助制度是为遭遇道路交通事故后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的群众,以雪中送炭方式提供的兜底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据了解,自2010年在全国率先实施道路救助基金制度以来,河南财政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腾出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将落实道路救助基金制度作为财政服务民生的重要方面,充分发挥基金的民生兜底保障作用,通过重塑管理体制、转变运行机制、完善制度体系,不断增强救助工作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打造服务型财政,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0年12月,河南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正式设立了河南省道路救助基金。2016年3月18日,中原农险与省财政厅正式签订了道路救助基金购买服务合同,在全国范围内较早探索尝试“政府+企业”运作模式,成功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国企履行社会责任、人民群众受益”的三赢局面。
2018年,河南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购买服务项目被财政部作为政府购买服务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为全国道路救助基金管理工作提供了河南方案。浙江、新疆、河北等省份多次来豫交流学习道路救助基金管理工作,成功树立了“河南路救”这一品牌。
由“跟跑”到“领跑”,八年蝶变,河南道路救助基金运行规模和质量也都实现了飞跃。这一组组数据有力诠释了道路救助基金新机制带来的管理效能:自2016年3月至2024年8月,全省累计使用道路救助基金20.05亿元。2023年,全省年度垫付资金首次突破4亿元,较2016年增长1095%;救助工作效率也逐年提高,抢救费用案均垫付时效由2016年的8.8天,到2019年的6.6天、2023年的2.15天,再到2024年的1.97天。同时,垫付资金追偿也得到加强,8年多来共追回资金11.79亿元,充分保障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以变应变,协同发力。河南道路救助基金工作快速发展的实践也充分证明,这样的新模式契合了道路救助基金的发展规律,顺应了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与企业协力共进,让道路救助基金这项民生政策在切实解决交通事故受害人急难愁盼的问题,增进群众的安全感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传递党和政府对社会特殊群体关爱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之一。
中原农险相关负责人表示,一路走来,农险人和道路救助基金共同成长,让基金资金垫付规模一路攀升至20亿量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的生命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了一份力量,也创新践行着国企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民生为要 牢牢撑起生命保护伞
民生连着民心,而生命健康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之一。道路救助基金工作的开展往往涉及多个单位的沟通和协调。河南道路救助基金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民有所盼、我有所办,不断提高道路救助基金这项惠民生、暖民心政策的可及性,着力实现好、维护好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聚沙成塔,从善如流。河南道路救助基金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受伤人员和家庭得到及时救助的动人故事,书写着这份民生答卷上最温情的篇章。
“感谢道路救助基金的及时救助,感谢医院的全力救护及交警同志们的高效响应!”在今年3月中原农险承办河南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8周年系列宣传活动上,交通事故受害者家属廖先生动情说道。廖先生的爱人和孩子遭遇了一场严重车祸,肇事司机当场逃逸。得知事故险情,中原农险郑州六支队救助基金工作人员主动与院方沟通,为其家人开通救助“绿色通道”,实行挂账抢救,有效解决了廖先生一家在筹措高昂抢救费用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与困扰,帮助其家人转危为安。相似的救助故事也发生在赵先生身上,赵先生的母亲因车祸身受重伤,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中原农险救助基金兰考服务网点工作人员得知赵先生困境后,迅速行动,帮助赵先生解了燃眉之急,成功挽救其母亲的生命。
中原农险自2016年承办河南道路救助基金伊始,便启动了“救助网点市县全覆盖、救助工作无盲点”攻坚工作,充分发挥其既有的农险布局优势。同时,中原农险还不断与交管、医疗等业务链条上的成员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深入沟通联动,通过多年来的深耕细作,省内479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可实现救助申请受理和转院无缝对接。
2023年12月15日,随着我省道路救助基金向山东省聊城市脑科医院成功支付两笔道路救助基金垫付款项,标志着河南道路救助基金首次实现跨省救助,为全国救助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开拓性探索。
2023年11月17日晚,濮阳市台前县新南环路附近,杜某驾驶电动三轮车带着妻子李某回家时与一辆小型轿车相撞,夫妻两人受伤严重。事故发生后,杜某夫妻被辗转送至山东省聊城市脑科医院进行抢救,预计抢救费用超过20万元。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可谓是天文数字。人命关天,中原农险道路救助基金服务网点工作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突破地域限制,为伤者开通救助“绿色通道”做好相关对接工作,于受理当天7小时内完成案件审核,并向聊城市脑科医院垫付杜某夫妻相关抢救款项。在见到道路救助基金工作人员的那一刻,伤者家属激动不已:“看到你们,我们悬着的心可算是落了下来,没想到我们在外省救治还能够申请咱们省的道路救助基金,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乡政府对我们百姓的关爱!”
据了解,8年多来,全省累计救助交通事故受害人4万人次。其中,是一个个关于生命与希望的温暖故事,饱含着重获新生的欣喜与感恩,饱含着所有参与者的大爱。被救助者中,既有超过百岁的老人,也有出生才4天的婴儿,一笔笔“救命钱”如及时雨一样让交通事故后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治。这样的故事,是河南道路救助基金8年多来不懈努力的见证,更是对“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诠释,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对民生的关怀。
扶危救急、主动作为、高效服务、暖心关怀,在救助过程中,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体现在及时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和每个细节中。
道路救助基金作为一项体现家国大爱的社会公益事业,不仅温暖着受助群众的心,也通过鲜活的真实案例传递着真善美、传播着正能量,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8年多来,全省市县道路救助基金服务网点共收到群众赠送的锦旗500多面,这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无疑是社会各界对其积极贡献与高效服务的高度认可与赞誉,充分彰显了道路救助基金在构建更加和谐、公正、有温度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与不可或缺的作用。
面向未来 全面服务高质量发展
河南道路救助基金成立以来,河南省财政按照“属地救助”原则实施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模式,强化市县政府的救助主体责任。目前,全省各地已普遍建立道路救助基金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由财政部门牵头抓总,各成员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上下联动紧密、部门协同有力的工作机制,共同编织了一张覆盖广泛、响应迅速的救助网络,实现了事故发生地及转院接收地的全流程贯通,为“应救尽救”提供有力保障。
面向未来,河南道路救助基金将始终秉承高质量发展理念。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立足我省道路救助基金发展的新阶段,将进一步完善道路救助基金运行管理机制,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推动我省新修订的道路救助基金管理办法更好落实落地,着力提高道路救助基金政策的可及性,切实兜住兜准兜牢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生命安全和健康底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贡献财政力量。
作为承办机构,中原农险相关负责人也表示,2023年我省新修订的道路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对道路救助基金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更好开展承办工作,要求各服务网点以公司“四优四强”标准为指引,建设“运转优、基础强,管理优、业务强,作风优、队伍强,思想优、文化强”的救助服务团队。
成就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奋进。站在垫付资金总量20亿元的新台阶上,中原农险将结合基金发展情况,持续推动承办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接下来的工作将把握“准”,强化结果导向,统筹推进年度工作目标落实;着眼“新”,激发质效提升活力,主动改革创新发展机制;立足“稳”,强化合规经营,健全合规内控体系建设,全面推动道路救助基金承办业务再上新台阶。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道路救助基金历经发展,已经成为河南老百姓信得过、靠得住的惠民之举,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悠悠民生事,枝叶总关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道路救助基金只有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才能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参与河南道路救助基金工作的部门和企业,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相关部署要求,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