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保监会下发了《关于以“慧眼·守信·明责”为主题 切实做好2016年保险业防范非法集资专题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稽查局函〔2016〕147号)(以下简称《通知》),为贯彻落实《通知》要求,积极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中原农险根据中国保监会下发的的要求,围绕“慧眼·守信·明责”主题,开展防范非法集资专题宣传,旨在向广大公众、公司从业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普及防范非法集资相关知识,增强防范非法集资风险意识,提升识别非法集资能力,远离非法集资。
一、 什么是非法集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构成集资诈骗。
二、非法集资有哪些危害与风险?
(一)是非法集资参与人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血本无归。用于非法集资的钱可能是参与人多年辛勤工作的积蓄,而非法集资人对这些资金则是任意挥霍、浪费、转移或者非法占有,参与人很难收回资金,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二)是非法集资严重干扰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引发企业破产,影响金融机构的声誉和正常经营活动。
(三)是非法集资影响社会的诚信与和谐稳定,还容易滋生一些其他的犯罪活动,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三、与非法集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哪些?
目前,与非法集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国务院令第247号)、《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公通字〔2014〕16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性质认定问题的通知》(法〔2011〕262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法〔2001〕8号)等。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因此,希望社会公众一定不要参与非法集资活动。
四、保险领域非法集资主要有哪些表现?消费者如何来辨别?
保险领域非法集资主要表现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工作人员或代理人利用职务便利或公司管理漏洞,假借销售保险名义、制售虚假保险单证或理财协议,向社会公众给予或承诺给予高额回报并非法吸收资金。消费者要辨别保险领域非法集资,需认清其常见手段,主要有:
1、利用工作便利。部分涉案人为保险机构工作人员甚至是高管人员,在当地有一定社会人脉或知名度,利用管理或职务便利获得消费者信任;部分涉案人为保险机构代理人,熟悉保险业务流程并长期接触客户,客户较为信任。
2、假借销售保险名义。涉案人虚构保险理财产品,或者在原有保险产品基础上承诺额外利益,或者与消费者签订所谓的“理财协议”,吸收资金。
3、高额利息诱导。涉案人采取先支付利息、到期支付本金或继续滚存的方式,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消费者高额回报。
4、伪造单证印鉴。涉案人出具假保单,并在自购收据或公司作废收据上加盖私刻的公章,甚至直接出具白条骗取资金。
五、保险消费者如何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非法集资涉及金额高、涉及面广、危害性大,需要全社会一齐努力,共同预防,坚决打击。保险消费者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在消费过程中力争做到“三查两注意”。
(一)是“查人员”。买保险时要求销售人员出示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执业证书,并可通过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对其进行验证。
(二)是“查产品”。买保险时通过网上查证(中国保监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及保险公司网站),或者致电保险公司客服人员等方式核实所购买保险产品的真假,不要相信高息“保险”,也不要受“先返息”之类的诱惑。
(三)是“查单证”。交费后要求销售人员及时提供正式保单和保费发票,并认真鉴别保险单证的真伪:真保单上有保险公司印章且为电脑打印,不应有人为改动、手写的地方。
(四)是“注意缴费方式”。消费者所交保费应选择银行转账方式或者到保险公司营业场所缴纳,不要随意将现金交给公司业务人员。
(五)是“注意接受回访”。购买分红、万能、投连等新型保险产品后,保险公司都会进行回访,确认合同相关内容。犹豫期内未接到回访的,消费者应及时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确认合同的真实性。
六、一旦发现非法集资线索,保险消费者应当如何处理?
建议消费者提高警惕,特别是防范当前市场上出现的一些“第三方理财”陷阱。如果消费者购买上述保险产品未接到回访,或者发现从业人员存在非法集资嫌疑的,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方式向保险监管部门反映。同时也可以通过正式渠道向相关公司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