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报道
资讯中心

【权威发布】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运行报告(2017)

2018-02-23   来源:河南日报金融周刊

  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

  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管委会

  2016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兰考县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试验区自批复以来,紧扣总体方案开篇布局,围绕“普惠、扶贫、县域”三大主题,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强调夯实基础与重点创新并举,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共同发力,全方位推进改革落地,初步形成了“以数字普惠金融为核心,以金融服务、普惠授信、信用建设、风险防控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普惠金融模式,找到了普惠金融落地的有效路径。

  

  2017年,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运行平稳,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大幅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显著改善。主要经济金融指标明显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存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薄弱领域融资成本下行,证券保险市场发展迅速,金融资源普惠配置态势向好。随着试验区建设纵深推进,金融支持扶贫、“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小微企业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强,投资消费需求不同程度提升,经济高速增长特征明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增强,兰考县在河南省率先脱贫摘帽。

  一、主要建设成效

  (一)初步探索形成了“以数字普惠金融为核心,以金融服务、普惠授信、信用建设、风险防控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兰考模式,找到了普惠金融落地的有效路径。

  

  1.通过建设“普惠金融一网通”数字普惠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普惠金融落地过程中成本高效率低风控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建设市场化运营的“普惠金融一网通”数字普惠服务平台(10月份升级为“普惠通”APP),一方面线上解决基层群众金融服务单一、覆盖面窄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金融服务推送成本和触达效率问题。随着平台应用的普及,信贷风险防控也可通过平台积累的“海量”数据实现。目前平台注册用户量全省近100万、兰考县近4.5万,“普惠通”APP兰考县下载量破万;拓展上线近300个生活缴费项目,涵盖水、电、气、暖、通信等民生领域,累计办理各类业务13万笔、交易金额超过1亿元。

  

  2.通过创新推广普惠授信,找到了缓解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的有效办法。按照“宽授信、严启用、严管理”原则创新推出普惠授信产品,农民有正当生产经营项目且符合“三无”条件(无拖欠贷款本息、被列入银行黑名单;无赌博、诈骗等不良行为;无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等“懒汉”习气),提出申请即可免抵押、免担保获得额度3万元(目前已提至5万元)、利率不高于6.75%的贷款支持,有效打破了农民小额信贷门槛。7月份开展以来,试点村授信面从之前不足10%跃升至近90%,农户小额信贷可得性与满意度不断提升。相关做法在栾川、宜阳、淅川、确山等县复制推广,效果良好。

  

  3.通过实施“信用信贷相长”行动计划,推动解决了农民信用空白、信用意识弱及信用建设难问题。通过普惠授信让农民先有授信额度,申请贷款时再采集农户信息,农民在使用贷款中积累信用记录、培养信用习惯。金融机构根据农户信用等级变动情况调整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实现信用与信贷的互促相长。一方面农户信息采集更具针对性,有效降低了信息采集成本;另一方面让农民在使用贷款的实践中体会信用的价值,珍惜信用,激发了农民参与信用建设的热情。通过行动计划,全县两个月即完成16万农户的信用信息采集,覆盖面达92.3%,大部分农户首次有了自己的电子信用档案。

  

  4.通过建立“四位一体”“分段分担”的新型风险分担机制,有效解决了普惠授信过程中的风险分摊难、权责利不对等问题。按照“共同参与、权责利对等”原则,创新建立“四位一体”“分段分担”的风险分担机制,支持普惠授信业务开展。“四位一体”即政府、银行、保险及担保机构共担风险;“分段分担”即把普惠授信不良率划分为“2%以下、2%—5%、5%—10%、10%以上”四段,不同区间内四方担责不同。同时,设置“风险隔离”机制,“隔离点”高低由政府根据自身财力和信用环境状况自主设定。通过该机制,一是多方分担使风险更加分散;二是随着不良率上升,政府担责递增,压实了政府信用环境建设责任;三是银行担责递减机制实际上设计了承担的风险上限,解除了银行开展普惠授信业务的后顾之忧;四是“风险隔离”机制在防控风险扩散的同时,也相当于为保险及担保机构设定了承担的风险上限,确保了分担模式的可持续,激发了参与积极性。

  

  5.通过建设普惠金融服务站(中心),促进普惠金融服务与便民政务服务高效结合,既增强了线下金融服务能力,也确保了服务的规范和可持续。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实现普惠授信、农村产权抵押登记、还贷周转金等普惠金融业务的一站式办理。依托村委党群服务中心提质改造,建设村级普惠金融服务站,提供基础金融服务、风险防控、信用建设、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及银行特色金融服务。服务站增进了基层组织与银行的协同,填补了银行基层服务的空白,织密了农村金融的“毛细血管”,一方面让农户享受“足不出村”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既促进了信贷风险防控关口前移,也促进了农村信用建设、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开展。目前全县建成服务站365个、在建85个,年底前将实现“村村全覆盖”。服务站已办理支付业务2.6万余笔、推荐贷款8000余户、采集信息16万户、开展金融宣传2万余人次。

  

  (二)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大幅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显著改善。

  

  1.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大幅提升,“边界距离”得分居全省首位。三季度末,兰考县普惠金融发展指数(IFI)由2015年末的0.26上升到0.39,在全省107个县(市)中排名第二,较2015年末上升20位。其中,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指标排名分别较2015年末提升10位、83位、9位。兰考县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评价性4个维度的欧几里得得分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结合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根据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调查中“边界距离”方法测算,兰考县10个普惠金融发展指标的平均边界距离得分居全省第一,表明兰考县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在全省最接近最佳表现。

  2.覆盖面指数改善,金融服务广度拓宽。三季度末,兰考县共有金融机构29家,其中银行9家、证券公司1家、保险公司19家;银行网点66个、证券公司网点1个、保险公司网点32个;银行从业人数642人、证券从业人数4人、保险从业人数3855人。三季度末,兰考县普惠金融覆盖面指数为0.37,较2015年末提升0.03,全省排名上升10位。

  3.可得性指数明显改善,金融服务深度显著提高。三季度末,兰考县普惠金融可得性指数为0.67,较2015年末提升0.63,全省排名上升83位、居全省第四;人均结算账户边界距离得分0.55,居全省第九;信用档案建档率边界距离得分0.91,居全省第六。前三季度信用贷款在农户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中的占比分别为56.8%和24.9%。

  4.满意度指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持续改善。三季度末,兰考县普惠金融满意度指数为0.18,较2015年末提升0.04,全省排名提升9位;贷款满意度和保险满意度的边界距离得分分别为0.19、0.16;农户、小微企业贷款满意度为5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5.评价性指数向好,金融扶弱能力提升。三季度末,兰考县普惠金融评价性指数为0.40,较全省平均水平高0.02。全县贷款总量、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使用率边界距离得分均居全省前10位。

  

  (三)金融发展明显提速,金融资源向重点和薄弱领域普惠配置态势明显。

  

  1.各项存款高速增长,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同期。2017年,兰考县住户存款和广义政府存款拉动各项存款保持高速增长。11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27.77亿元,同比增长28.4%,增速高于去年同期6.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增速19.1个百分点。

  2.各项贷款增长强劲,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11月末,兰考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51.40亿元,同比增长40.6%,增速高于去年同期4.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增速25.7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较年初新增29.05亿元,占新增贷款的84.8%,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

  3.存贷比状况改善,信贷结构明显优化。11月末,兰考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66.5%,较年初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新增存贷比80.8%;涉农贷款余额124.29亿元,同比增长42.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3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比重82.1%;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7.88亿元,同比增长41.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比重31.6%。

  4.薄弱领域利率下行,定向发力效应初显。2017年,整体利率水平趋于稳定,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水平下行。11月末,兰考县法人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2%,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财税扶持政策效应已经显现。

  5.资本市场取得突破,融资渠道有效拓宽。11月末,1家企业申请IPO,证监会已受理;成立深圳“新三板”上市企业协会兰考县运营中心,完成32家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储备;4家“新三板”挂牌公司,累计融资8.32亿元;35家企业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集中挂牌,1家实现股权融资4950万元;开展PPP项目3个,总额达70.9亿元;设立9个融资平台,已融资61.97亿元。

  

  6.保险市场迅速发展,保障效应显著增强。11月末,兰考县保费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10.1%。已实现大病保险对城乡居民全覆盖,困难群众保险对特困人群全覆盖;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支持小微企业融资1.9亿元、农户融资6596万元;中原农险承保全县蔬菜大棚5400余亩、畜牧养殖大棚1700余座,提供风险保障3.8亿元;人保财险与华信期货公司合作,签出河南省首单玉米期货区间价格保险。

  7.支付、征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深化。三季度末,兰考县银行结算账户量312.13万户,同比增长26.3%;银行卡发放量233.2万张,同比增长6.9%,交易笔数712.7万笔、325.49亿元;助农取款点818个、ATM机192个、POS机具3018个,实现了ATM对乡镇、助农取款点和POS机具对行政村域的全覆盖;全县已建立农户信用信息电子档案16万户,建档率92.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5708个,建档率87.5%。举办普惠金融农民讲习堂6期;开展金融宣传活动千余次,实现金融宣传村村基本覆盖。

  

  (四)金融助推产业升级效应凸显,重点及薄弱领域发展能力增强。

  

  1.经济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优化。2017年,兰考县经济增速稳中有升,结构进一步优化。前三个季度,全县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3%、10.1%、10.2%,高于全省1.3、1.9、2.1个百分点,增速分别居省直管县第1位、第1位、第2位。三季度末,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9.5%、13.3%,高于全省0.4、1.9、3.5个百分点。

  2.投资消费增长迅速,县域发展动能增强。三季度末,固定资产投资127.1亿元,同比增长14%,高于全省3.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79亿元,同比增长13.1%,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财政预算收入13.75亿元,同比增长34.3%,高于全省21.4个百分点。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为83.5亿元,同比增长9.8%,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以上四项指标增速均居省直管县第1位。

  3.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增强。在普惠金融助力下,今年以来,完成园林绿化项目104个,造林5.3万亩,建成各类桥闸819座,清淤、开挖河道625公里,建设县乡道路224.7公里,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19个,建成美丽乡村36个,第二批84个美丽乡村建设已启动,城乡风貌持续改善;家居制造及木业加工、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县有集聚区、乡有创业园、村有专业户的生产网络,今年新增市场主体7983家;现代农业实现从“小散弱”转向“专精深”,蜜瓜种植、鸡鸭牛羊驴养殖蓬勃兴起,新建种植大棚3805座、规模以上养殖场624个,“两瓜一菜”已具规模,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放贷款9948万元。今年2月,兰考县在河南省率先脱贫摘帽;三季度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32元,同比增速9.1%,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

  二、总体建设情况

  2017年,试验区全面落实总体方案,围绕“普惠、县域、扶贫”三大主题,建立工作机制,推行数字金融,开展普惠授信,发展资本市场,普及农村保险,优化基础服务,完善信用体系,加强风险防控,并特别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金融服务难点和短板入手,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跟进的方式,确立了近期“推动金融服务人人全覆盖、普惠授信户户全覆盖、金融服务站村村全覆盖”、中远期“建立普惠金融兰考培训基地、举办数字普惠金融峰会、探索建立兰考数字普惠实验银行”为目标的工作思路。

  

  (一)基础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河南省政府成立省级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省政府金融办等12家省直部门和兰考县政府为小组成员,各成员结合职能,出政策、倾资源、补短板。并成立了7个金融专项工作小组,省市县三级联动。兰考县作为建设主体,专门成立试验区管委会,压实职能部门和村委责任,全力推动改革试验。

  

  2.建立工作机制。试验区紧扣总体方案,经充分论证,制订《总体方案》落实意见,细化36个方面、66项具体措施,明确各方责任,强化考核监督;印发“普惠授信、普惠金融服务站、普惠金融一网通、金融支持农民工市民化、支付环境建设、信用中心建设、经理国库”7个专项方案和普惠授信管理办法;建立“特色银行、监测评价、工作督导、联络员”4项工作制度。

  

  专栏1 普惠金融专项统计制度

  

  在充分借鉴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世界银行、金融包容联盟(AFI)评价体系和人民银行普惠金融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县域实际,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建立了河南省普惠金融专项统计制度,并探索开展普惠金融发展指数(IFI)测度。

  

  专项统计制度涵盖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和评价性以及专项工作五大领域,全面采集金融机构分布、支付体系建设、互联网金融业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应收账款融资、贷款满意度、保险满意度、信贷情况、资本市场发展、财政支持、县域经济等信息,对全省107个县(市)按季度收集数据。

  

  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涵盖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及评价性4个维度,选取人均结算账户数量、人均金融从业人数、信用档案建档率、贷款满意度、保险满意度、存款使用率、贷款使用率、涉农贷款使用率、小微企业贷款使用率和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使用率10个指标,采用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调查中“边界距离”的计算方法,确定每个指标的边界距离,并通过指标与边界的欧几里得距离得出指数。

  3.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一是下沉公共金融服务。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率先在兰考县试点建设首个公共金融服务大厅,把货币发行、国库、账户、征信、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业务集中办理。设立县级再贷款(再贴现)窗口,与金融机构落实普惠金融工作情况对接。建立县级农户和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中心,并具有信用评级功能,供金融机构查询,农户信息涵盖168项指标、中小微企业信息涵盖447项指标,有效对接金融扶贫和普惠授信。二是金融机构推出特色化产品。推出30余种“普惠型”信贷产品,特别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推出产业发展信用贷、针对一般农户推出普惠授信贷款、针对农业经营主体及小微企业推广“三位一体”贷款、针对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大额信贷需求推行产业链融资模式等主打产品,让贫困户、已脱贫户、非贫困户都能享受到适合自身发展生产需要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扶贫与金融普惠的有效衔接。三是设立奖补政策和风险分担体系。县政府出台金融业发展、上市挂牌补助等奖补政策;制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和还贷周转金管理办法、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运作实施方案、财政性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实施意见,设立金融扶贫、普惠授信等各类信贷风险补偿基金7575万元、还贷周转金2400万元。

  

  4.发展资本市场。一是培育发展股权融资。培育、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涉农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二是发展债务融资。加强对企业的债务融资培育和辅导,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或项目通过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公司债等方式融资。

  

  5.普及农村保险。一是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推动实现特色养殖业农业保险全覆盖。落实好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二是创新推广民生类涉农保险。先后实施“脱贫路上零风险”“小康路上有保障”保险项目,推广农民家庭财产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对贫困户保费予以补助。健全困难群众重大疾病商业保险医疗救助制度,缓解农民因病致(返)贫、因灾致(返)贫问题。

  

  专栏2“脱贫路上零风险”和“小康

  路上有保障”项目

  

  “脱贫路上零风险”:中原农险以兰考县7.74万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带动脱贫企业为对象,开发出农业保险、农民意外健康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农房保险、农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15个险种,覆盖农业自然灾害、主要劳动力意外伤害及医疗附加、农民及涉农企业融资担保等主要风险,为全县提供了84亿元保险保障。

  

  “小康路上有保障”:为全县70万人口提供普惠意外险及短期健康险,防止出现因意外和疾病返贫;将农业生产设施纳入保险范围,支持兰考发展蔬菜种植、养鸭等产业发展,调动农户创业致富的积极性。

  6.强化基础支撑。一是推广移动支付。普及智能手机,打造“一城一街三个点”,培养群众数字支付习惯,示范带动全县移动支付发展。二是以农村和中小企业非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打造新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三是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设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交易信息平台,开展农村产权信息发布和组织交易,扩展贷款抵(质)押范围,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四是运用动产融资登记系统、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试行应收账款融资。

  

  7.加强金融投入的产业支撑。强调农户信贷的产业支撑,做好产业规划与金融的对接,帮农民找项目找技术,强化信贷资金的生产属性,形成了村村有产业、乡乡有特色的生产局面。

  

  8.强调政策引导。一是政府倾斜资源。发改部门加大项目融资支持,农业部门加快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扶贫部门完善扶贫信息系统,财政部门给予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433.26万元、特色农业保险以奖代补262.67万元,税务部门对有关金融机构减免印花税14.27万元、免收增值税97.95万元。二是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落实定向降准,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累计办理再贴现2.33亿元、发放扶贫再贷款10.02亿元。三是实施差异化监管。出台专项方案,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度提高涉农、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切实落实基层信贷业务经办人员尽职免责制度。

  

  9.深化金融宣传教育。挂牌成立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培训基地,开展“建设推进活动周”,举办普惠金融高级研修班,对县直部门和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培训,发挥其金融知识“传播员”作用。多层面、广角度、持续普及金融知识,提升城乡居民的金融素养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重点创新工作。

  

  结合建设初期深度调研情况,以事关改革全局、最迫切解决的五大关键难题为突破,谋划“普惠金融一网通”平台、普惠授信、“信用信贷相长”行动计划、“四位一体、分段分担”风险分担机制、普惠金融服务站五大重点创新,形成“一平台四体系”普惠金融模式。

  

  1.打造“普惠金融一网通”数字普惠服务平台。高成本、低效率、风控难是制约传统普惠金融落地难的根本原因。2016年开展的调查表明,传统银行需两名信贷员至少完成两次入户调查才能发放一笔小额贷款,63.4%的农户贷款从审批到发放需要两周以上的时间;人工、网点成本占银行经营成本比重较大。一方面,使“三农”、小微企业的贷款定价“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挤压银行利润空间,降低业务可持续性。为此,打造“普惠金融一网通”平台,将金融机构产品整合到平台上,打造支付、理财、保险、证券、生活缴费、惠农补贴、普惠授信等一站式服务的“金融超市”。在此基础上又推出涵盖普惠授信在线服务、金融超市、二维码支付等升级功能的“普惠通”APP。

  2.创新开展普惠授信。融资问题一直是农民、小微企业最关心的问题。2016年开展的调查显示,按关心程度对融资、理财、支付、保险、证券等高低排序,51%的农户将融资列为首要问题,其次是支付;62%的农户有贷款需求,其中获得贷款的农户不足20%;在获得贷款的农户中,抵(质)押担保占87.6%、多户联保占12.4%;农户贷款年均加权利率达9.1%,29.4%的农户贷款利率两倍于基准利率;75.5%的小微企业认为银行贷款难,60%的小微企业银行贷款占其融资总额的比重不足30%。为此,试验区在授信、启信、用信、还信四个环节改造传统小额信贷模式,先对农户发放普惠金融授信证;启信环节再采集信用信息;用信时只强调有生产经营项目和符合“三无”条件,即可无担保无抵押获得贷款;还信环节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信贷相长机制。

  专栏3“普惠授信”产品

  

  “普惠授信”是试验区创新的一种小额信贷产品,产品分为“授信、启信、用信、还信”四个环节。产品特征:一是对农户发放普惠金融授信证,授信额度为每户3万元(目前已提至5万元);二是用信低门槛,只要借款人符合年龄要求,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正当生产经营项目、“三无”条件,即可使用贷款;三是贷款低成本,年利率不高于6.75%;四是贷款期限活,一次授信、三年有效、随借随还、周转使用;五是授信额度随信用级别的提高而上升,对恶意违约农户联合惩戒,实现信用信贷相长。

  3.实施“信用信贷相长”行动计划。农村信用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户信用记录空白,信用意识薄弱。2016年开展的调查表明,34.7%农户不了解信用概念,87%农户不知道自身的信用状况、更没有自身的信用评级,部分农民存在恶意违约现象,银农关系割裂。整村整乡、大面积采集农民信息,存在农民不愿配合,信息收集难、成本高的问题。为此,将信用体系建设与普惠授信紧密结合,在试验区开展“信用信贷相长”行动计划,农民与银行建立联系后,通过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培养农民信用习惯,形成“信用就是财富、失信寸步难行”的社会氛围。

  

  专栏4“信用信贷相长”机制

  

  在普惠授信过程中建立“信用信贷相长”机制。对守信农户正向激励:一是对守信农户,银行提升其信用评级,再次申请贷款时,银行提高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二是对于无违约农户的村,评为“普惠信用村”,政府在该村优先安排生产项目、农田水利、水路电气网等设施建设。对违约农户则联合追责。

  4.建立“四位一体”“分段分担”的风险分担机制。传统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多采取政府、银行固定比例共担风险,一方面未体现权责利对等,发放贷款越多,银行担责越多;另一方面,担保公司也筛选客户,将弱势群体拒之门外。为此,在普惠授信中探索建立新型分担机制,一是引入政府、保险及担保机构与银行共担风险,形成“四位一体”格局;二是分段担责,2%以内的不良损失由银行自担;超过2%的部分分段分担,其中2%—5%的部分,银行、政府、保险、担保按2∶4∶2∶2比例分担;5%—10%的部分,银行、政府、保险、担保按1∶5∶2∶2比例分担;超过10%的部分,银行不再担责,由政府、保险、担保按6∶2∶2比例分担;三是设置“风险隔离”机制,有效防控风险扩散。

  

  5.建设普惠金融服务站。2016年开展的调查显示,该年兰考县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为0.6个,平均每个网点服务16000人,平均每个信贷员服务7000多个农民,形成有限的金融服务与庞大的金融需求不对等,金融服务跟不上,金融活水流得慢。为此,试验区结合村委党群服务中心提质改造,建设“4+X”功能的村级普惠金融服务站,将基础服务、信用建设、风险防控、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和银行特色服务整合到服务站,提供综合性线下金融服务。

  三、下步工作展望

  一是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分解落实改革任务,将总体方案的具体任务逐项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对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探索。推行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权限下沉,落实“尽职免责”、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差异化政策,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三是按照杭州G20数字普惠金融共识,围绕普惠金融可持续做文章,加快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在县域的有效落地路径。四是继续完善“一平台四体系”模式的具体做法和细节,使模式更成熟更全面更具有复制推广意义,加快在金融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形成先进做法。五是深化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加强普惠金融领域理论研究,强化改革效果评估。

  本文刊发于《河南日报》

  2017年12月27日08~09版

版权所有 © 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豫ICP备14021308号-1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opyright © ZHONGYUA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