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报道
资讯中心

【脱贫攻坚看河南系列报道之九】问渠那得清如许

2017-06-23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在“四位一体”贷款模式下,兰考县财政局出资设立10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农商银行放大10倍的额度,以基准利率为贫困户和安置贫困户就业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由中原农业保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提供贷款保证保险服务,并承担相应的风险代偿责任。

  “绿树阴浓夏日长”。暑气渐重的中原大地,大忙“三夏”进入尾声,菜农、果农的采摘时节仍在持续——在农业大省河南的沃土上,呈现一派“麦秀两歧,仓箱可期”的景象。

  在调研采访中,记者感受到的是一股清新活力,从政府引导到“农信社+担保(保险)+公司+农户(新型农业主体)”,河南的产业扶贫方兴未艾,贫困户对脱贫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据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王哲介绍,截至2017年5月末,河南省农信社扶贫贷款投放5.46万户、余额达133.83亿元,共帮扶28.5万贫困人口。其中,发放产业扶贫贷款86.17亿元,帮扶12.34万贫困人口。

  “仅2017年,全省农信社就计划投放扶贫贷款不低于120亿元,其中产业扶贫贷款不低于70亿元。”王哲说。

  政银担保 多方联动

  “扶贫工作是政治任务,也是民生工程,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态度。”谈及脱贫攻坚,王哲认为,河南省农信社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助推脱贫攻坚,光靠某家银行或者银行业一家之力都难以持续。为此,河南省农信社各市县行社结合当地实际,加强与政府、保险等多方联动,探索建立了“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等多种扶贫贷款新模式。

  王哲对记者表示,“三位一体”模式涉及政府、银行、扶贫企业三方,而“四位一体”则纳入了保险公司的力量,“五位一体”则让担保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南兰考县谷营镇程庄村兰考顶派家具厂老板刘三朋是当地脱贫的带头人,之前他通过农户小额贷款从农商行贷款20万元,去年因为返乡就业,刘三朋把厂房从郑州搬回兰考,由于厂房重建等原因导致流动资金紧张。

  兰考农商行按照“三位一体”的贷款模式,由村里推荐,给予刘三朋贷款60万元,执行基准利率,还款方式是定期还利息,到期后还本金。目前,兰考顶派家具厂约有18名员工,其中6户原来是贫困户,在企业工作一年保底可以拿到近3万元。

  2016年,兰考农商银行与兰考县扶贫办、县财政局、中原农业保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等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原来基础上构建了“农商银行+政府担保基金+保险+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龙头企业)”的“四位一体”金融扶贫贷款模式。

  兰考农商银行副行长张留杰介绍,在“四位一体”贷款模式下,县财政局出资设立10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农商银行放大10倍的额度,以基准利率为贫困户和安置贫困户就业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由中原农业保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提供贷款保证保险服务,并承担相应的风险代偿责任。

  而这类模式并非独兰考县一家。

  2016年8月,河南安阳市内黄联社申请了人民银行2.5亿元扶贫再贷款,联袂县政府、中原农业保险公司,专门针对贫困户开发了“脱贫助力贷”贷款,制定了《2016年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实施方案》,按照“政府主导、农信支持、风险保障、产业发展、贫困户收益”的原则,重点支持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愿意参与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主动与县、乡政府以及村组对接,对照县扶贫办提供需帮扶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名单,逐户进行了编排造册、登记、整理,充分掌握贫困户的各类信息,建立了完善的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数据库。”内黄联社主任郝永清对记者表示。中原农险内黄县支公司总经理崔晓彬用“非常靠谱”、“非常愉快”来描述参与“脱贫助力贷”的感受。“坦白说,农业保险的风险性非常大,但是‘村长、乡镇镇长审核签字,信用社审批,金融办最后把关’的流程将风险降至了低点。”崔晓彬说。

  “保险的参与为农业生产兜了底。而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保费问题往往是农户顾虑较多的方面,承担大头理赔风险则经常让农险公司望而却步。”内黄县金融办副主任史夏珂坦言。

  为此,上述方案明确规定,申请贷款后,涉农贷款户将贷款额度3%的资金作为保费投入,财政为扶贫涉农企业补贴保费的60%,为农户补贴保费的80%。此外,政府出资1000万风险补偿金,内黄联社放大10倍发放贷款,出现风险时,中原农险、政府和农信社分别承担50%、30%和20%的损失比例。

  郝永清表示,今年内黄联社已使用扶贫再贷款2.1亿元,今年计划再申请2亿元,用于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而在河南信阳市光山县,光山联社则主推“农信社+企业+担保公司+中原农业保险+政府”的金融扶贫模式。在该模式下,光山联社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贷款额度按照企业带动贫困户数量核定,每带动一户贫困户,向企业以基准利率发放贷款5万元,再由企业带动每户贫困户年创收4000元左右,帮其实现脱贫,出现风险时,中原农业保险、担保公司、农信社分别承担50%、40%、10%的风险损失比例。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贫困户、涉农主体有了发展资金,农业生产风险得到保障。如何让贫困户稳定脱贫成为扶贫的关键,河南省农信社开展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探索。

  产销一体 稳定脱贫

  内黄,地处黄河故道,因黄河而得名。4500年前,华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帝和商中宗太戊均建都、建业、建陵于此,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如今的内黄,是安阳市辖内唯一的贫困县。截至2016年初,全县仍有63个贫困村、4.8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

  内黄县计划利用2016至2018年三年时间实现全部稳定脱贫。“脱贫任务十分艰巨,但我们有十二分信心。”这是内黄县金融办副主任史夏珂简短而明确的表述。

  “光靠农户自己发展生产还不够,要想持续、全面脱贫,还必须有产业支撑。在这方面,农信社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郝永清是这么说的,该联社也是这么做的。

  2016年9月,内黄县联社与县财政局、扶贫办及中原农险公司签订了《扶贫金融信贷合作协议》,对愿意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种养大户,可发放20万元以内的扶贫贷款;对愿意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发放50万元以内的扶贫贷款;对愿意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涉农企业,可发放200万元以内的扶贫贷款。

  “为了让产业扶贫贷款发挥最大效用,我们还在《协议》中做了特殊规定。”河南省农信社安阳市办工作人员刘增云说,“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以及涉农企业贷款,原则上按每户5万元对接贫困户安置就业增收脱贫,或按贷款金额的5%进行捐赠,建立扶贫基金。”

  由此一来,脱贫攻坚有了抓手,农民持续、稳定脱贫也就有了保障。内黄县张龙乡的产业脱贫基地的成立与发展,就成为了张龙乡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之一。

  骄阳下,一栋栋整齐划一的温室大棚内西红柿青红交织,令人垂涎欲滴。工人们正在忙着给大棚里的西红柿剪枝、打杈,并将已采摘好的西红柿装车,准备外运。

  今年34岁的李满利,是内黄县张龙乡田达村人,家有5口人,由于家人身体不太好,整个家庭经济生活陷入了困境,成为村里的贫困户。产业脱贫基地的建成,让她在产业基地有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更让她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现在太阳太毒,棚里温度升得快,一到下午,棚里就跟蒸桑拿一样。”在3.5米高的钢架拱棚里,李满利和工友们谈笑着采摘辣椒,搭在肩头的毛巾已经被汗浸透。炎热掩盖不住她的喜悦之情,“现在在合作社打工,一天能挣50块钱,一个月下来应该有1500块钱,一年下来,能攒下一两万块钱;另外,我还出一万元入股了合作社,到年底可以分红,这两项加起来,我家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相信我很快就能脱贫啦。”

  李满利所说的合作社,就是由内黄县张龙乡的种植大户成立的丰硕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在乡里的大力扶持下,又建成了产业脱贫基地。产业基地一方面接受贫困户以入股的方式,参与到产业生产中,一方面吸收贫困户到产业基地里打工挣钱,多渠道促进脱贫致富。

  马同有原是内黄联社监事长,2016年来北羊坞村驻村的他见证了丰硕合作社的成立过程。“2016年8月,村里5位村民筹划成立丰硕合作社,主要种植大棚八尺椒。但是前期投入太大,提及入股,许多农户就望而生畏了。”马同有向记者介绍,“别看这拱棚不起眼,一个标准棚占地约4亩,造价在23万元左右,一期100亩基地建设需要资金近300万元。多亏内黄联社的200万元贷款,丰硕合作社才得以成立。”

  “在申请贷款的当天,内黄联社的信贷员直接走到了我们村的田间地头,现场核实了贷款条件,一周时间200万元就发放到了丰硕合作社的账户。” 北羊坞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宇回忆道。

  郝永清介绍,截至3月末,内黄联社具有扶贫性质的贷款569笔,余额19673.88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478笔,余额4708.88万元,产业扶贫贷款85笔,余额14855万元。2016年9月开发“脱贫助力贷”产品以来,发放扶贫贷款91笔14975万元,正在审批的扶贫贷款5笔,400万元。

  眼下,位于内黄县张龙乡田达村产业脱贫基地里的蔬菜已成熟上市,北羊坞村脱贫基地里的蔬菜也已进入盛花期,即将成熟上市,规划建设中的其它脱贫基地,也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全国果蔬汇内黄,内黄果蔬甲天下。”来到内黄,常听到这句话。然而随着蔬菜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升,蔬菜销路就成了问题。为了解决当地蔬菜销路问题,2012年“内黄果蔬城”正式成立。

  沿着内黄县颛顼大道往北行驶,随处可见“中国·内黄果蔬城”的路标。

  “内黄的西红柿可销售到东北三省,甜瓜可以到江浙一带,干辣椒销售到四川重庆——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都会汇集到这里。目前,果蔬城一期90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区已经建成,每日运输吞吐量可达1200-1300吨左右。”果蔬城财务副总经理吴再对记者表示,“内黄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中心)就设立在果蔬城内,今后这里将建成覆盖生产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从农事操作到农资经营以及农产品包装、运输、加工、销售采取全过程管控。”

  而在台前县打渔陈镇田庄樱桃种植基地,不少种植户已经在微信平台售卖产品,或者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开展了合作,顺丰、京东生鲜的宣传横幅已经挂在果园外,果农只需打个电话,就能将货物发至全国各地。

  图为台前县打渔陈镇田庄樱桃种植基地种植户在给新收的樱桃打包 本报记者阳爱姣 摄

  能人带动 借力发展

  驻马店的金顶山蚁蜂镇,一位出身当地农家的野生山葡萄酒梦想家,将当地丰富的优质野生山葡萄资源和世界顶级生产设备及工艺紧紧地“握”在一起,致力打造出自己的野生山葡萄酒品牌。

  鲁双峰是金顶山脚下的一个农家子弟,从景区餐饮做起,在驻马店农商银行150万元贷款的支持下,发展到2013年成立河南省双峰酒业有限公司,引进法国年加工5000吨野生葡萄酒生产线及工艺,集野生山葡萄种植、葡萄庄园与度假村和野生山葡萄酒酿造、储藏、销售于一体。

  鲁双峰表示,种植野生山葡萄投资不大,一亩可以达到500公斤的产量,希望能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将这一绿色产业打造成广大乡亲的一条致富路。2014年到2016年间,公司共带动59户贫困户,如今42户已经脱贫。“从小从农村出去,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农信社等多方的帮助,现在有能力了,就要回报社会。”鲁双峰说。

  50岁的贫困户张云是蚁蜂镇鲁湾村的村民,已经在双峰公司工作三、四年了。张云以前靠种地为生,一年也就几千元的收入,根本不够家里两个学生的花销。现在的她,能在离家不远的葡萄种植基地打工,一天有60元收入,增收的同时还能照顾家人,打理自家的地也不耽误。张云告诉记者:“现在脱贫政策好啊,只要愿意干,都能脱贫。”

  在位于驻马店市确山县的河南昊韵乐器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该公司的总经理郭新社。

  郭新社1994年就在北京开始从事以小提琴为主的乐器生产,公司在北京的时候就一直受到确山农商银行的支持,从一个小厂慢慢成长为在小提琴生产行业有影响力的企业。2015年回河南老家投资创业,成立了河南昊韵乐器有限公司,支持家乡建设,现在公司有130多人,生产的小提琴都是纯手工打造, 80%以上出口欧美和日韩,年收入达4000万元。

  “我们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当地人,有6个贫困户,每月工资3500元-5000元不等,现在已经全部脱贫。政府很支持,就决定回来造福家乡,解决附近农户的就业问题。公司最开始的时候会给工人培训技术,工人分工很细,都是专注地做一项工作,大部分工人也是喜欢这项工作的。”郭新社说。采访中,有工人对记者说:“几块木板,能从我们的手上变成一把精致的小提琴,并有可能在世界级的舞台上演奏,想想就特别有成就感。”能看出,郭新社和她的员工对自己的事业有着十足的热爱,介绍起来一脸自豪。

图为河南昊韵乐器公司的工人正在给小提琴刷漆 本报记者李林鸾 摄

  据确山农商银行业务经理李新宽介绍,该公司因为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其在农商银行有500万元的贷款额度享受相应的优惠利率,同时,该公司还参与当地公益项目,捐资为一个贫困村建厂,辐射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增收。

  在信阳市的贫困县之一——光山县,记者见到了四方植物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向勇,一位干劲十足的企业家。

  向勇告诉记者,公司2008年成立,是河南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化企业,四方品牌是河南省著名商标。“公司的成长离不开农信社的支持,从2009年到现在公司与农信社保持着合作关系,现在贷款余额为2800万元,其中有1000万元属于扶贫贷款,享受基准利率4.35%。”

  提起扶贫攻坚,向勇说得头头是道。他介绍,光山联社会介绍贫困户在该公司就业,每带动一个贫困户,公司就能享受5万元基准利率的贷款。如今公司为贫困户提供了近200个就业岗位,月薪不低于1800元。

  “在我看来,扶贫的落脚点是产业扶贫,产业扶贫靠金融支持,金融给企业实实在在的优惠,产业发展起来了,就能给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际上,我们有六大扶贫措施,即土地流转、劳动用工、农产品收购、改善居住环境、技术培训、互联网+金融,都有很好的效果。”向勇说。

  光山联社主任王承涛对记者表示,向勇主动要求参与扶贫,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光山联社产业扶贫的第一个客户。

  如今像向勇这样有责任感的企业家越来越多,光山县金合欢林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甘平安也是其中一个。

  甘平安告诉记者,他以前在广州发展,后来觉得家乡农村资源多、市场大,就回乡创立了合作社,主要养殖麻鸭和种油茶。经过摸索,形成麻鸭规模养殖,现在有将近3万只鸭。去年,中央办公厅有关领导在合作社考察后留下了“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的勉励话语,如今已经成为甘平安带动周边农户的发展目标。

  该合作社是农信社的银企战略合作伙伴,在农信社的支持下,甘平安正在将自己钟爱的麻鸭事业做成产业链,进一步扩大规模。“麻鸭光山家家都在养,建立生产线就能带动很多养鸭人,做好了可以成为光山县的支柱产业。下一步我们会免费给贫困户提供鸭苗,门前多大的塘就提供配套数量的鸭苗,农户养殖,合作社回收成鸭,预计农户一年能有10万元收入。”对于接下来的扶贫事业,甘平安充满信心。

  截至今年4月末,光山联社共发放扶贫贷款1162笔、金额45363万元,共帮扶贫困人口7020人。从数据也可以看出,作为“光山人民自己的银行”,光山联社把支持辖区人民脱贫致富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力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很大的战绩。

  户贷企用 多方共赢

  在从信阳市区去潢川县的路上,记者看到了河南农信社的广告牌:“金融扶贫,小贷先行。”在扶贫这场攻坚战中,正如河南省联社党委书记王哲所说:“任何一个新的变化都是不容易的,都需要多方的探索和努力。”据他介绍,今年以来河南省联社已3次召开会议,部署和推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而他本人也先后6次赴河南省各地调研督导扶贫工作。

  2016年以来,按照河南省联社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议的重要部署,在信阳农信办和潢川县委、县政府的主导下,潢川联社先行先试、主动作为,立足于该县鸭、花木、粮油、生猪、水产、食用菌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了“产业+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的创新模式,即采用政府担保,银行贷款,贫困户借款,企业用款,财政贴息,贫困户分红的新模式。先后出台了《潢川联社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产业+金融”贷款管理办法》、《“脱贫助力贷”贷款办理流程》等一系列的制度文件,为全县农信社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怎样服务快,怎样便捷,这是我们制定这些办法、方案的初衷。”潢川联社理事长王天华介绍,“产业+金融”户贷企用的模式是,贫困户将在农信社贷款的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用于投资企业,企业每年按照10%的投资收益返还给农户5000元。同时,农户与企业签订协议,银行将贷款受托支付给企业,企业还本付息,并将通过农户收到财政的全额贴息。

  一旦企业出现风险,潢川联社还与县政府协商出台了《潢川县“产业+金融”扶贫贷款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政府财政担保公司与银行的风险承担比例为8:2,并提供扶贫贷款发放额度10%的担保风险金,还额外建立担保风险专项基金;共同制定了《潢川县“产业+金融”扶贫贷款贷后管理办法》,明确了由县纪委、公检法、金融办、扶贫办、担保公司、银行等多部门组成贷后管理领导小组联合对企业进行贷后检查、监督管理。

  “肯定有风险,所以先制定了明确的风控措施,先讨论风险防控,再实施落地。重点是在选择产业和企业上,这样能从根本上规避风险,还能增强农户参与性。”王天华说。潢川县扶贫办主任刘健补充,在选择企业方面,首先要求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需要在当地有基地,有诚信、有盈利。

  显然,扶贫作为一项综合性工作,这种模式不仅帮助了贫困户,还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经济下行期拉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一把,最终形成了贫困户脱贫、企业解困、政府有为、银行获利、多方共赢的局面。

  潢川黄岗寺镇油坊村贫困户李忠华和她打工所在的潢川九龙春天食品有限公司就是“产业+金融”的受益者。

  在该公司工作了3年的李忠华告诉记者,之前在家种田,一年也就一万多元的收入。“在公司打工,每个月有1600元的工资,加上5000元的投资收益和政府补贴,现在一年收入可以到3万元呢。”

  据该公司董事长李龙介绍,公司是以食用菌生产为主的企业,需要密切和农民打交道,也因此参与了产业扶贫,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如今公司95%以上的工人都是农民,其中有300多人是贫困户。

  “潢川联社‘产业+金融’户贷企用的模式辐射面广、范围大,也简洁方便。贫困户都有5000元左右的投资收益,我们企业也得到了资金支持。如果不做产业扶贫,企业建基地就没这么快,在政府各方面的支持下,一个基地2-3个月就建起来了。”李龙说起潢川联社这种扶贫模式,连连点赞,“企业发展后还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在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同时,还能教授他们技术,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

  数据显示,潢川联社开展的“产业+金融”扶贫贷款项目如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项目覆盖了县域26家优质企业中的24家,占参与企业的92.3%,128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8510户,占全县金融机构总扶贫户数的66.44%。截至目前,全县基本上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每户增收5000块”的目标。刘健告诉记者:“拿着5000元钱,一个老汉激动地跟我说,这一辈子都没有一次挣过这么多钱。”

  留得住妈 拴得住娃

  “厂子离家只有五分钟脚程,我每天能挣40多块钱,既不耽误接送上小学的孙子,还能给家人做饭,生活真是大变样啦!”在台前县打渔陈镇周庄村精准扶贫就业基地,59岁的贫困户尹秋兰说,自从村里办起了服装厂,她和村里的20多名贫困户一样,经过短期技术培训,就在家门口上了班。

  让尹秋兰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是一家名为“奥玺诺服饰”的童装厂。

  “我们现在主推的‘妙妙虫婴幼儿服装’已经打开了销路,不仅在郑州开了一间批发门店,服装销往菏泽、聊城等地,还给不少童装品牌做代加工,一天1000多件的产量也是供不应求呢。”服装厂负责人杨纪彬边说边打开手机购物客户端,向记者展示其在网店销售的服装,“去年我们还跟县电商园签订了合同,服装也在电商平台售卖了!”

  环顾这间占地600平米的厂房,50多员工在忙着裁剪、打版、缝合,秩序井然。如今,这家服装厂一个月的销售额能达到四五十万元。

  然而杨纪彬夫妇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中毕业后,杨纪彬和妻子姜玉芬就先后前往杭州、北京的服装厂打工。

  “我们从学徒做起,后来逐渐被提拔至主管,月收入也达1万多元。”杨纪彬对记者说,但是为了不让孩子做留守儿童,他们毅然返乡创业。

  “2005年,我们从农信社贷款5万元,在家里办起了羽绒服作坊,同时在县里开了一家零售店。”姜玉芬跟记者聊起了夫妇俩的第一次创业。由于羽绒服季节性强,制作成本高,小作坊品牌推广难度大,两年后,羽绒服生产销售陷入困境。

  但是这点挫折没有难住这对敢闯敢拼的年轻夫妇。“然后我们开始转变思路,运用打工时学到的设计、打样技术,我们又开起了家庭作坊,但这次做的是婴幼儿服装。这一次创业取得了成功,一直正常运转了五六年,也雇佣了十多个工人。”姜玉芬说,“随着家里的作坊越做越成熟,客户越来越多,订单也越来越大,我们就意识到,是时候扩大规模了。”

  杨纪彬的需求与台前县的脱贫攻坚规划一拍即合。

  2016年,台前县把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以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结合实施“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新建和改造提升了一批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奥玺诺服饰厂因辐射带动力强,被县里确定为就业扶贫基地,杨纪彬夫妇凭借着就业扶贫基地的身份在台前农商银行申请到了50万元贷款,顺利将厂房建立起来。

  杨纪彬的贷款类型叫做“扶贫担保基金贷款”,该贷款由台前农商银行和县扶贫办合作,采用“银行+担保基金+带贫企业+贫困户”的模式推出,贫困户可凭借县扶贫部门开具的证明获得最高10万元贷款授信,就业扶贫点可获得最高50万元贷款额度,带贫企业可获得最高3000万元贷款额度。目前,该行共向带贫企业及贫困户提供了1.62亿元的信贷资金,其中向612户贫困户贷款5884万元;向32家脱贫带动作用强的农民合作社及个体经营者贷款1358万元;向25家带贫企业贷款5613万元;向43家就业扶贫基地贷款1485万元,并为全县124家就业扶贫基地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上门服务,共计带动了3840名贫困户就业。

  “既留得住妈,又拴得住娃。”台前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王传红形象地描述了扶贫就业基地的作用。把扶贫就业基地建到群众家门口,不仅解决了过去部分群众因为家庭原因无法外出的问题,还能让他们照料老人和孩子,让这些群众在家门口安心务工,顺利脱贫。

  除此之外,台前农商银行还采用“银行+扶贫协会项目村+贫困户”模式,推出了“扶贫担保协会贷款”,方便与贫困村、各类种植、养殖合作社加强合作。打渔陈镇田庄樱桃种植基地占地面积3000多亩地,由95户农民合资建立,该基地以“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规范发展,工人每天工资50元左右,采摘樱桃时一小时还可额外补贴4元,全年可吸纳周边村庄500余名贫困户务工。台前农商银行与该基地达成了合作意向,如协会内贫困户愿意发展产业,可由协会做担保申请贷款,解决了贫困户资金不足的难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用“金融活水”撬动了产业发展,让贫困户从“被动脱贫”转变为“主动脱贫”,发挥着并将持续发挥金融扶贫主力军的重要作用。

版权所有 © 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豫ICP备14021308号-1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opyright © ZHONGYUA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